2025年6月19日“限产保价”传闻引爆光伏板块反弹,次日被辟谣为“小作文”,市场剧烈波动。
事件反映行业对产能出清的高度敏感,但实际进展远低于预期,矛盾根源何在?
行业困境:全产业链深陷亏损泥潭
数据惨淡:2024年主产业链企业普遍亏损,硅料、硅片企业连续15个月亏损,组件龙头隆基绿能、天合光能单季亏损超10亿元。
价格崩塌:多晶硅价格跌至3.2万元/吨,硅片、组件价格同比下滑超25%,企业被迫“以价换量”。
产能利用率低迷:2024年硅料、硅片开工率不足50%,库存压力与需求疲软并存。
产能过剩的根源:地方政府与企业的“囚徒困境”
地方保护主义:政府为保税收、就业和政绩,通过财政补贴、产业基金兜底亏损企业,延缓出清。
盲目扩张后遗症:2021-2023年行业扩产潮导致产能过剩超100%,地方政府主导的光伏产业园成“僵尸产能”重灾区。
出清阻力:政策与技术博弈下的拉锯战
行业自律失效:2024年协会呼吁减产控产,但企业为生存争抢市场份额,“限产保价”沦为口号。
技术迭代的“双刃剑”:TOPCon、BC电池加速淘汰PERC产能,但技术路线内卷加剧资本消耗,中小企业无力转型。
政策摇摆:电价市场化改革、美国关税政策压制需求,企业陷入“减产即死,扩产等死”僵局。
未来出路:破局需多方合力
政策强制清退:专家呼吁建立产能指标监管,严控新增产能,推动市场化兼并重组。
技术突围:钙钛矿、BC电池等新技术或成胜负手,但需资本与时间沉淀。
全球化与光储融合:东南亚、中东新兴市场成增长极,储能配套打开需求空间。
一则“限产保价”的传言,让光伏板块坐上了过山车。
6月19日深夜,市场疯传“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将严控低价销售,三季度减产10%-15%”。
次日开盘,A股光伏概念股集体狂欢,赛伍技术、协鑫集成等涨停,天合光能一度暴涨5%。
但剧情在午后急转直下。
光伏协会火速辟谣:“限产会议是‘小作文’,别信!”
隆基绿能股价应声翻绿,多晶硅期货暴跌3.9%,市场一片哀嚎。
这场闹剧背后,是光伏行业长达两年的至暗时刻。
2024年,全产业链亏损已成常态:硅料龙头通威股份亏超70亿元,硅片企业TCL中环巨亏近百亿,组件四大天王中仅晶科能源勉强盈利0.99亿元。
今年一季度,隆基、天合、晶澳三大组件厂合计亏损超43亿元,硅料价格跌至成本线以下,企业卖一吨亏一吨。
产能过剩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。
2024年,中国硅料、硅片、组件产能分别达245万吨、974GW、1103GW,但全球新增装机仅520GW,产能消化需2.8年。
更讽刺的是,地方政府仍在为“僵尸产能”输血。
中部某县为引进光伏企业,举债30亿元建产业园,企业停产后政府被迫兜底,产业园沦为“鬼城”。
价格战让行业血流成河。
多晶硅从2023年的30万元/吨暴跌至3.2万元/吨,硅片价格腰斩,组件利润压缩超90%。
某硅料企业负责人直言:“现在卖一吨亏两万,但停产意味着银行抽贷,只能硬扛。”
行业陷入“越亏越生产”的死循环,中小企业成最大牺牲品。2024年29家知名辅材企业破产,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超200天。
技术路线之争加剧内耗。
TOPCon电池市占率突破60%,BC电池转换效率达26.6%,但技术迭代需要巨额投入。
“没有资金改造产线的企业,只能等着被淘汰。”一位组件厂高管感叹。
而政策的不确定性让局面雪上加霜:美国加征关税、中国电价市场化改革,企业被迫在观望中煎熬。
产能出清为何迟迟不见曙光?
答案藏在地方政府的政绩簿里。
一个中型光伏厂每年贡献5000万元税收、解决2000人就业,政府怎敢轻易让其倒闭?
某头部企业高管透露:“有些企业本该去年就死,结果被地方国资接盘续命。”
这种“边清边增”的怪象,让行业陷入“黎明前的黑暗”。
行业协会的呼吁显得苍白无力。
2024年,协会多次倡议“减产控产”,但企业为现金流不得不抢订单。
“限产?谁先限产谁先死!”一位硅片厂商负责人直言。
而资本市场早已用脚投票:2024年16家光伏企业终止IPO,上市企业负债突破3万亿元,80家资金净值为负。
这场产能出清战役,注定是一场持久战。
当地方政府的手与市场规律掰手腕,当技术迭代的速度追不上价格崩塌,光伏行业仍在等待一个真正的拐点。
国汇策略-正规配资官网-配资杠杆官方网站-配资平台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